- A+
所属分类:英语培训
style="position: absolute; width:0; height:0; overflow:hidden; left: -9999px; top: -9999px;">关于新编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使用问题的解答.
课堂时间有限等问题,教师有时可直接省略教材上的一些活动。</h3></br><h3>但无论是以上哪种类型的整合,教师都应遵循以下判断标准,即:</h3></br><h3>1. 是否符合单元逻辑;</h3></br><h3>2. 是否有利于单元主题意义的挖掘;</h3></br><h3>3. 是否对学生的学习更有帮助。</h3></br><h3>以必修第三册第二单元developing ideas板块中的读后think & share为例,其中一道思考题为“do you know of any chinese who have acted in a similar way to winton??share their stories with the class.”。</h3></br><h3>由于大多数学生对何凤山并不了解,授课教师在课上直接为学生提供一段介绍何凤山生平和事迹的语段,并将这个问题改为“what do winton and he fengshan have in common? how do they inspire you?”,学生的反馈比较好,不仅能够回答出他们都在二战中帮助犹太人逃离纳粹的魔爪,还能总结出他们人生经历的相似之处,包括两人都“enjoyed a long life”。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整合。</h3></br><h3>又如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developing ideas板块中的读后think & share,其中一个问题为:“if you were given 1,000 yuan, how much money would
you put in each jar? give your reasons.”。</h3></br><h3>授课教师将这一课设计为任务型教学,基于这一问题布置任务:“suppose you are awarded a scholarship of 1,000 yuan, how would you spend the money? make a speech about it.”。</h3></br><h3>然而前面的课文实际上是从spending、saving、investing、giving四个方面介绍金钱管理的,调整后就仅仅是关于spending一方面的讨论了,降低了教材原有的思维和价值高度,这样的设计就不是很理想。</h3></br><h3>值得注意的是,教材的各单元遵循“理解—发展—实践”的原则,各板块之间是递进关系,教师应尽量避免板块顺序的调整,尤其避免三个核心板块(understanding ideas、developing ideas和presenting ideas)之间的调整。</h3></br><h3>其中,presenting ideas是学生学完整个单元后的观点表达环节,作为单元的总结和思维提升,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应被删减掉。而project作为实践环节,引导学生真正走出课堂,用英语做事情,也应尽可能完成。</h3></br><h3><strong>将语言知识学习与主题意义探究相结合</strong></h3></br><h3>《课标》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最终落脚于对人的培养,而英语学习也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培养。<strong>语言知识的学习不能孤立于话
题和主题意义探究之外,而是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strong>。</h3></br><h3>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对阅读、听说、写作活动的处理较好,能够确保语言学习在语境中进行,充分发挥主题意义的引领作用,而在语法学习和词汇的处理上,则比较容易忽略语境的完整性。</h3></br><h3>其实,新编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的所有活动都围绕单元话题开展,而且尽可能提供完整的、真实的语境,避免单句练习,最大限度地为语言学习与主题意义探究相结合提供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h3></br><h3>教材采用发现式语法教学,即先让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语法现象,发现、总结规律,然后在单元话题下进行巩固和应用。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单元话题理解语法功能,并使用该语法描述相应话题的内容,从而帮助学生从功能、意义上掌握语法,而不仅仅关注形式。</h3></br><h3>以必修第二册第四单元为例,该单元的目标语法是-ing作状语。在进入语法学习时,教师可以从回顾课文when hamlet meets peking opera的语言风格入手,将-ing作状语与状语从句作比较,帮助学生了解-ing作状语能够使表达更加生动和简练。</h3></br><h3>教材后续的应用活动都在单元话题下的语段中进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保留语境的完整性,让学生在学习语法的同时不忘挖掘单元主题意义,教学的落脚点应放在为什么在这些语段中-ing作状语的表达优于状语从句,而不宜将语段割裂为单句,避免为练语法而做练习的指令和操作。</h3></br><h3>词汇的处理同样应遵循话题驱动原则。为保证话题的完整性和语言表达的地道性,教材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课标》词汇表之外的单词和表达。在处理单元词汇时,教师可以采用分层要求的方式,将词汇划分为三类:</h3></br><h3>1. <strong>常用高频词</strong>:只要上英语课、参加英语学习活动就会用到的词汇;</h3></br><h3>2. <strong>话题直接相关词</strong>:谈论这个话题一定会用到的词汇;</h3></br><h3>3. <strong>话题补充词汇</strong>:谈论这个话题可能需要用到的词汇,主要用于举例说明。</h3></br><h3>常用高频词是指学生必须要掌握的词汇,但不一定要在本节课或本单元之内就掌握的词汇。由于这一类词汇在后面的学习中会不断复现,教师可以允许学生逐步熟悉和掌握。</h3></br><h3>话题直接相关词是进行本单元主题理解和观点表达的必要词汇,要求学生务必能够应用。而对于话题补充词汇,教师可以允许不同的学生掌握其中的一部分,足够帮助他们进行主题意义理解和观点表达即可。</h3></br><h3>教师在处理语篇的过程中,大多时候不宜过度强调目标语法外的语法和语言点,而应更多地引导学生理解语篇的意义,以灵活、开放的态度来学习。</h3></br><h3>例如,在课文阅读理解中遇到状语从句,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句意即可,不必一定要学生分析这究竟是目的状语还是方式状语、引导词究竟如何使用等问题。</h3></br><h3>又如遇到已学词汇的新用法,以第一册第一单元“after i had pictured it over and over again…”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欣赏的角度去理解picture一词的灵活运用,这要优于直接讲解picture的词性。</h3></br><h3><strong>课堂同伴评价宜具体化</strong></h3></br><h3>同伴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编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设置了专门的活动步骤,提示师生在开展学习过程中的阶段评价及单元的总结和反思性评价。在授课过程中,如何基于教材设计,结合学生情况开展好同伴评价,对一堂课的优劣乃至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都有着很大影响。</h3></br><h3>首先,<strong>评价标准应明确,尽可能做到量化和具体化</strong>。如在进行写作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开始写作之前,将评价标准以量表的形式发给学生或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带着标准去完成写作,之后再参照标准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同伴评价。在高中起始年级,评价标准应尽可能简单明了,方便操作。</h3></br><h3>以第一册第一单元的开学第一周周记写作为例,就有教师设计出如下标准(见下图)。这一标准对于文章的内容、语言、书写都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学生在写作时就有明确的依据作为提示,同伴评价时根据标准打分并开展班级评比,课堂气氛活跃。</h3></br> <h3>其次,<strong>评价的形式应多样</strong>。除了写作活动的评价表格的形式外,在设计口语对话活动时,可以采用同伴即时评价的方式,即一组学生做完对话展示后,请其他学生复述和总结刚刚听到的内容,并对刚才的对话进行口头评价。在开展演讲活动时,教师可以先给出具体评价标准,然后组织全班进行投票,推选最佳演讲者等。</h3></br><h3>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评价当作课堂活动的一部分来设计,让评价有效且有趣,而不是成为负担。</h3></br><h3><strong>结语</strong></h3></br><h3>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会有越来越多的师生使用新编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我们也期待更多的一线教师与我们分享教材使用方面的宝贵经验和意见,从而更有效地为广大师生服务,为中国的英语教育事业贡献力量。</h3></br><h3>以上内容摘自《英语学习》2020年第10期“热点·观点”栏目,原题为《充分发挥教材优势,落实课堂教学——新编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应用经验分享》,作者为外研社基础教育出版分社策划部。文章版权归《英语学习》所有,欢迎分享本文到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回复“转载”。</h3></br><h3><strong>预告!《英语学习》虚拟专刊来啦>></strong></h3></br><h3><strong>《英语学习》年度重磅福利</strong></h3></br><h3><strong>≡ 虚拟专刊第一期?≡</strong></h3></br> <a href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