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已经三十二岁的桂林英语角,继续激励学习者前行
%20上世纪90年代初,桂林英语角在职工大学举办活动。(图片由桂林英语角理事会提供)
%20 %20刘毓鲲(右)与外籍志愿者合影。(图片由桂林英语角理事会提供)
%20近日,一则“桂林英语角恢复线下活动”的消息,让这个充满年代感的名称再次回归人们的视线中,也勾起了很多人的回忆。
%20在中国各个城市,几乎都有一段关于英语角的记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急切想要与世界交流的年轻人周末凑在一起,进行英语口语交流和练习,由此形成了“英语角”。作为国内对外开放较早,也是国内最早接待入境游客的城市,桂林英语角曾经的吸引力不言而喻。除了学生,还有工人、教师、外国游客,人们都被学英语的
热潮带到了这里。
如今,英语的学习方式已经五花八门,而现在的英语角,依然是一种情怀、一个象征,激励着人们重拾当年那份学习激情。
线下活动恢复
场面热烈依旧
从1991年开始,桂林英语角已经开办了30多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桂林英语角的活动一度由线下改为线上,直到今年2月才重新恢复。
2月26日上午9时40分,记者来到桂林图书馆榕湖分部门口,看到几位身穿绿色马甲的志愿者已经在忙碌地摆放着桌椅,同时招呼着参加英语角的新老朋友,这些英语爱好者也主动接过桌椅,不一会儿便将场地布置完毕。
上午10时,英语角活动准时开始。参加活动的英语爱好者早已将场地的小凳坐满,一旁的石阶和空地上也围了一圈市民。身穿志愿者绿马甲的主持人将参加者分成几个小组,开始对话题进行讨论。活动一般分为两部分,先由主持人引导参加者逐一上前就提前布置的议题做小演讲,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讨论。许多学生手里拿着笔记本,和外国友人边用英语交流边记录,气氛十分融洽。
来自尼泊尔的留学生帕斯万是小组主持人之一,他2017年来到桂林后,便一直作为外教老师在英语角提供志愿服务,加上他的汉语也很熟练,跟他一组的成员交流十分顺畅。为了确保每位参加者都能多说一点,当小组成员发言结束时,他都会做出提问并邀请其他成员回答。有的组员游刃有余,清晰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有的组员则是手舞足蹈,口语和“手语”并用才答上问题,但是也获得了大家鼓励的掌声。“现场交流的效果比之前在网络上时好多了,不管参加的成员英语水平如何,大家都明显更愿意主动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帕斯万说。
山水学院国际学院院长范小倩告诉记者,她是英语老师,并且已经带儿子参加英语角很长时间了,虽然英语角相较于网络课堂等现代方式略显传统,但也正是这样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才能将肢体语言、语气语调,甚至是面部表情全部准确地传达给对方,营造出一个更有代入感的语言氛围。“当面对话的教学模式也是在帮助他锻炼社交技能,我
儿子原本很害羞怕生,但现在面对外国老师的提问也能大方回应,整个人开朗了不少。”
英语热催生这片小天地
刘毓鲲是桂林英语角的创办者,如今已经93岁高龄。回想创建英语角的过程,刘毓鲲如数家珍,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1991年,刘毓鲲从桂林七中退休,返聘到桂林市职工大学工作,负责职工大学文化宫分部。
刘毓鲲注意到,那时候学英语已在社会上形成热潮,能听懂英语、可以和外国人对话是一件非常时髦的事情。只不过当时的学生英语读写能力尚可,听说能力却相对薄弱,被称作“哑巴英语”。刘毓鲲虽然自己也不会说英语,但他想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交流、大胆说英语的平台,奔着这样的想法,他与其他几位老师创建了英语角。
刘毓鲲说,早些时候,英语角就在工人文化宫那堵画着棋盘的墙边。星期天象棋爱好者不搞活动,刘毓鲲他们才有机会把场地借过来办英语角。虽然条件稍显简陋,但是参加的人热情很高,即使是下雨天,英语角活动还是照办不误。“免费开放,又有能说一口地道英语的外国人,英语角每周日都能吸引很多人来参加,有学生、工人、教师以及外国游客等等,英语角一开始就办得有声有色。”
2002年6月底,刘毓鲲离开桂林市职工大学,英语角无法再使用原来的活动场地,加上没有设施和经费,面临着停办的尴尬境地。
“英语角一定得办。”刘毓鲲说,他读书时没有机会好好学英语,改革开放后尽管意识到学好英语的重要性,但已经力不从心了。为了不让自己的遗憾发生在别人身上,他觉得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
刘毓鲲四处活动为英语角找场地。英语角前后一共搬了9次“家”,在文化宫、古南门、李宗仁官邸、桂林书城等地方都开展过活动。2005年,桂林图书馆榕湖分部为英语角无偿提供了场地和桌椅板凳。
从那以后,桂林英语角在美丽的榕湖边扎根。每个周日上午,市民们都在这里看到一群英语爱好者和外国友人聚在一起畅所欲言。而每次活动,刘毓鲲都会先人一步来到英语角,提前布置场地和课题。
%202004年,英语角在桂林书城举办少年儿童英语演讲比赛。(图片由桂林英语角理事会提供)
%20 %20上世纪90年代,英语角在文化宫内举办活动,现场人头攒动。(图片由桂林英语角理事会提供)
%20 %202005年,桂林英语角迁至榕湖图书馆,志愿者手持各国国旗在大门合影。(图片由桂林英语角理事会提供)
%20 %2025日,参加英语角活动的孩子们正积极回答外教老师的问题。记者阳聃甫%20摄
%20 %2026日上午,英语爱好者在英语角分组练习口语。%20记者阳聃甫%20摄
%20 %2026日上午,外国志愿者莱恩正在给参加英语角的市民讲课。记者阳聃甫%20摄
%20从学习者到志愿者
%20“我的孩子获得过国家级英语比赛的奖项,而且因为英语好,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也留出了时间。孩子的英语水平,就是在桂林英语角练出来的。”王洪齐是桂林英语角常务副会长,她说,20年前,她每周都送孩子参加英语角活动,孩子也因此有了些成绩。如今,她和孩子都是英语角的志愿者,他们用行动回报这个无私传递知识的平台。
%202002年时,王洪齐的儿子楼诚准备参加一个英语比赛,经评委介绍,王洪齐带着他第一次去了英语角练习口语。“没想到英语角里卧虎藏龙,光是外教老师就有近10位。”
%20王洪齐说,看到儿子跟外教老师有说有笑,她当下就决定要常带他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时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英语兴趣班,但是楼诚都说没啥吸引力,唯独英语角几乎是一期不落地参加。“来英语角,孩子可以放松身心,还有地道的语言环境练习口语,最难得的是,它还是一个免费服务市民的公益活动,这也让我们母子满心感激。”
%20从小学到高中,英语角一直陪伴着楼诚,他们母子也想把这个火种传递下去。楼诚上大学以后,每次假期回来,依旧会按时参加英语角活动,但不同的是,现在他是英语角的一名口语老师,为其他的孩子上课。而王洪齐自己,也在退休时立刻申请成为了英语角的志愿者,到现在已经整整12年了。
%20敞开怀抱迎接每一个求学者,英语角始终这样坚持着,它培养了一个个慕名而来的“楼诚”们成才,也吸引了一个个感恩回馈的“王洪齐”们加入。“英语角帮助的不只是学生,我刚加入志愿者的那几年,每个周末都会遇上成队参加英语角的桂林导游,还有一些即将准备出国培训的中年人,交流学习的时间也经常‘拖堂’。”
%202010年,桂林高校英语协会联盟成立,英语角聚集了更多大学生志愿者与英语爱好者,越来越多的桂林高校老师教授也穿上了英语角志愿者的绿马甲。2012年,桂林英语角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全国基层文化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周末的榕湖边上,桂林市民与外国友人亲切交流的场景已经成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桂林英语角的志愿者们也将继续做好这个沟通中外的平台。
%20做外国友人在桂林的“家”
%20对市民而言,英语角是一个学习语言技能的好平台,但对参与其中的外国友人,英语角更像是他们的第二个家。32年来,全球有40多个国家的外国友人与桂林英语角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20来自美国的伊明先生就是英语角志愿者们的好朋友之一。从2012年开始,每个周末他都会一期不落地来到英语角,伊明先生总说,他是过来看望自己的家人。
%20每当英语角准备举办演讲比赛,伊明先生都会作为志愿者主动参加到评委工作中来。“有一次比赛的时候突降暴雨,把半路上的伊明淋成了落汤鸡,我们都劝他先回家换衣服,但他还是坚持保障完比赛才离开。”王洪齐说,伊明先生一直很重视英语角的发展,曾经有培训机构想聘请他担任夏令营外教老师,但是被他婉拒了,因为他觉得在这里做志愿者更重要。有一次英语角办晚会,伊明穿了一套唐装来参加,那天的晚会上,数他最亮眼。
%20“不只是伊明,来到英语角的很多外国友人都是真心喜欢这里,留学生们返校时都会跟志愿者发一条回家的问候。一些志愿者即使已经回国多年,但是在英语角30周年的纪念日时,依旧特意发来祝福邮件、视频,我们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外国友人们的情谊。”王洪齐说。
%20不仅外国友人倾力支持英语角发展,英语角也在竭尽所能为这些旅居他乡的朋友提供关怀和帮助。
%20“外国朋友在桂林遇到不明白的事,第一时间都会想到我们。”王洪齐告诉记者,每年圣诞节,英语角都会为这些旅居他乡的外国友人举办联欢晚会,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20在英语角创始人刘毓鲲的书柜里,一直精心珍藏着一个留言本。这个留言本上写满了英文,每一则留言都记
录着外国友人与桂林英语角之间的友谊。刘毓鲲说,每当翻看这些留言,一幅幅友谊的画面就浮现眼前,仿佛浑身上下都鼓起了干劲。“英语角这30多年一路走来离不开志愿者们的无私付出,英语角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不仅是让更多桂林人懂得英语,也是让外国人了解桂林。”
来源:桂林晚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