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每年春天两会,教育问题一直是热点,而英语教育,又一直是一个提案频出的话题。
%20今年引发热议的是这样一条建议,“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等外语课程不再设为与语文和数学同等的主课,增加素质教育课程占比;不再将英语(或外语)设为高考必考的科目;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非官方的各种外语考试。”
%20这条建议背后的理由,主要是“英语教学课时约占学生总课时的10%,但英语只对不到10%的大学毕业生有用。成果应用率低,课程设置不普惠”,“翻译机以提供包括英语在内多种语言的、衣食住行等领域的、
不低于大学英语6级水平的口语翻译服务,技术十分成熟”。
自然,反对降低英语学习权重的声音也一直存在,而且对上述理由的针对性还很强。其中主要有:很多人学了英语没有用,主要原因是没学好,还没见过学得很好的英语找不到用武之地;英语依然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经济文化交流离不开英语,开放的中国需要更多外语人才。
%20双方都有道理,但是面对新形势,还需要增加另外三个考虑:第一,中学教育具有为大学专业化教育打基础的作用;第二,指挥棒功能是否有利于实现更高水平的教育公平;在人工智能翻译工具逐渐成熟的背景下,哪些是人工智能仍无法解决的问题?
%20如果考虑到这三个方面,会得出一个几乎令所有人都感到吃惊的结论:中小学强化“哑巴英语”,可能才是最好的改革方向。这里的“哑巴英语”,主要是以英语语法、正式文体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水平作为主要
考察内容的。
“哑巴英语”可以说是臭名昭著,很多人判断英语学习的逻辑,依然参照母语的习惯思维:话人人都会说,文盲和非文盲的差距在于“读书写字”;学了这么多年英语,见到老外不敢说,你说学英语有啥用?
%20另外两个出乎很多人意料的结论却是真相:1.%20“哑巴英语”,比很多人想象的,作用要大,用途要宽,2.%20在脱离语言环境,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下,口语比哑巴英语要难教难学。
%20 %20我大学时学了个小语种专业,硕士在外交学院读政治学,出过国,教过外国人学汉语,也教过中国人学法语。所有经验都在印证上面的结论。
%20很多人觉得学外语呈现效果的初始阶段应该是:能跟老外“诌一气”。
%20抱歉,在脱离语言环境的情况下,这事实上很难,而且,还真中了委员说到的情况:“诌一气”的外语,很多人是用不到的;“诌一气”的外语,现在机器做得很好。
%20如果能翻开一本分类词典,我们会看到几百个吃饭的词汇;如果你学法语,会发现比利时、法国、加拿大的法语,说一件毛衣、一种水果、一个器具,表达都不一样,无边无际的生活用语,在课堂上学确实很难穷尽。
%20脱口秀演员程璐毕业于英语专业,大学四年一直抱着词典,节目中,李诞问,脸盆怎么说?程璐难住了。
%20 %20与此相反的是,很多人只要比较系统地学过英语,反而比较容易地就能阅读公证书、新闻、合同、报表,甚至是文学作品,这比脱离字幕听懂外语动画片要容易很多。一个自己评价外语很菜的同学,出了国是能上数学课的。
%20整个中学各个科目的内容,基本上是一个通识层面的递进体系,中学生掌握的通识,肯定不是脸盆、毛衣、外国人怎么骂人之类的。如果英语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朝着“递进的通识”这个大方向去积累提高,英语似乎不该成为一个十几年也学不会的学科。
%20如果考虑到教育公平问题,确实不应该给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制造“怎么努力也追不上”的学习难度,而相对客观、固定的“哑巴英语”,却能保证勤奋而资源有限的同学不落下
风。
如果一直在国内学英语,练口语是很烧钱的,需要额外寻找教育资源和交流机会,很多来自中小城市甚至农村的学生,这一块上吃亏很大。而哑巴英语就不一样了,它更容易筛选出那些勤奋严谨的寒门学子。
“要不要学英语”这个问题其实无需争议。看一个事情是不是有用,其实看看那些相对富裕、眼界开阔的人是不是重视就行了。
拍视频的老外,蹲守人大附中门口,随便叫一个学生聊天,学生的英语水平都很惊人。
%20清华大学43%的课程已经采用全英文授课,而且正在逐步用英文教材替代汉语翻译版本。
%20 %20 %20如果英语没用,清华大学这样的顶尖高校,应该是第一个做出反应的;那些掌握着最优教育资源的大城市学生,应该降低对英语学习的关注,至少不学那些“考试用不上”的东西。
%20很明显,英语仍是个人发展的利器。大多数文理科专业,除了中医、易经、古汉语等少数研究方向,大部分文献都是英文的,而即便是由高手汇编翻译的汉语版本教材,也会有信息流失,这就出现了“英文的数学课本更通俗易懂”这种现象。如果在中学不打好这个基础,不为高校提供具备以英文为工具的学习能力的学生,我们大学各科的学习,都会受到巨大的限制。
%20更遗憾的是,前几天见了一位台湾省的著名中医博士,他说学中医要学通,也要外语好,因为外国人对中医研究的文献也相当多,国内的翻译非常滞后,国外关于中医药的很多实验数据和结论,非常前沿。
%20%20%20学不学英语,很多时候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现实逻辑的必然。如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已如此之深,对英语知识的需求已经极其庞大,很多人不可避免地要了解英语、使用英语。在这个大前提下,如果在普惠的基础教育中取消英语,必然导致大量无力支付额外外语教育支出的学生,丧失最基础的外语能力,无法在外语领域进一步提高,也必然在进入与外语相关行业时缺乏起码的竞争力。自然地,教育公平也可能由此打一个折扣。%20%20
%20%20光明日报,作者:易之%20%20
让中学的英语走出
“难学+无用”两个困局,办法根本不是“降低考试权重+踢出主科”,而是要学到未来更有专业结合潜力的能力板块,以及相对高效实用的学习目标。
从翻译软件的一些测评来看,翻译软件对口语、生活场景用语的翻译准确率很高,而对长句、理论性的文章,翻译出错率非常高。而这,本来就是“哑巴英语”所擅长的。
一个中学生如果掌握了严谨的英语语法体系,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就相当于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当他进入高校选择了一个专业以后,他面对的将是更广阔和体系化的信息来源。而他口语好不好,很多时候不是这么重要。真想达到外交部译员的水平,需要以翻译为专业去长期学习,而这个方向也需要从中学开始的人才培养及选拔。
建立在如下几个大前提之下:1.大部分大学生仍需要拓宽自己特定专业的视野,2.大部分没有机会长期出国生活,3.我们仍面对“开放的中国”这一基本面,4.英语语法和阅读能力提高,不太需要“开小灶”——好好定位我们“哑巴英语”的学习内容和考试逻辑,完全能达到“为国养士、有教无类、接轨世界”的多种目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